中外著名景点介绍.网址

景区介绍

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以经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兼营旅游工艺美术品设计、生产、销售、展览和酒店管理及房产租赁。2016530日,太湖县政府正式与安徽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太湖县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将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全力打造禅源太湖旅游区,目前已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5A景观资源价值评审,力争今年年底成功挂牌。公司上下一心,合力奋进,力争旗下的太湖县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成功上市。

五千年文博园,坐落在人杰地灵的安庆市太湖县,规划占地5000亩,以“中华文化主题公园”为建设定位,以创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座世界朝圣东方文明的艺术殿堂。景区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成为网民最关注的“中国十大文化旅游景区”,入选“长三角100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主要园区

五千年文博园一期“一梦千年”景区占地600亩,以古典徽派建筑与苏州园林相结合,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碑廊石刻,文化名景尽含其中,园内建有五千年文化长廊、五千年根雕文化园、老子天下第一、黄梅戏艺术街、盘龙、文化古栈道、四大名著文化园、中华孝道园、华夏爱情文化园等百座人文景点。“越夜越美丽”的五千年文博园夜景,总投资七千万元,入夜的五千年文博园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不仅可以感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享受篝火晚会的激情,文博园昼夜的华丽变身,吹响了五千年文博园旅游全新启航的号角。置身园中,水墨丹青,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彰显与传承,一步一景,让游客有穿越时空,一梦千年之感。在一期内,不仅有休闲购物的皖江第一街——皖街,还设有皖府国际大酒店、红楼梦大酒店、鹊桥大酒店、百工客栈、爱琴海咖啡厅等配套餐饮住宿场所,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

  五千年文博园二期“十里画廊”景区占地600亩,于201110月开工建设,于2014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十里画廊”是将华夏千年的往事融入到总长两千米、举世无双的四幅立体图画之中,分别由“三百六十行”文化园、“清明上河图”文化园、“烟雨江南”文化园和“创意石界”文化园等景点组成。其中“三百六十行”文化园是以两万平方米古建和1800多件青铜人物雕塑相结合,其规模为世界第一,依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分别将它们合理地与亭、台、楼、阁、廊、古树、奇石、水系等元素融为一体,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三百六十行的历史原貌,生动地再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三百六十个行业。这里不仅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物铜雕群,更有传承至今的五十多个行业的永久性现场表演;“清明上河图”文化园,建于25度斜坡的山体之上,按实际比例,以近大远小的透视艺术完整再现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车水马龙的盛景,以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斜坡建筑艺术主体再现张择端笔下的汴梁繁华,近看是城,远看是画,晚上再看的时候,她是一个每天上演“汴梁之夜”的实景演出大舞台,这是一个由无数创意串起来的一件原创大作。“烟雨江南”文化园以具有1700年历史的观音河为基础而打造,将我国江南著名水乡的十二大名景全部重建于此,小桥流水、乘船摆渡、渔歌互答,完美地再现中国水乡的悠远韵味。水乡两岸以雕塑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典故,沿河房屋将打造成艺术村落,以水乡的形式来演绎水乡的文化与故事,打造一座立体的露天水乡艺术馆;“创意石界”文化园由一园四馆组成,分别是创意奇石园、远古沧桑馆、自然天成馆、大象无形馆和天人合一馆,该园区的艺术价值和视觉震撼将超过根雕馆群,是将无言的奇石世界赋予其生命与情感,是对奇石文化最深层次的解读。

五千年文博园一期“一梦千年”景区已于2011518日对外开放,自开园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为太湖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了突出贡献,二期“十里画廊”景区于20149月建成开园。

五千年文博园,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五千年文博园,还将继往开来,不断推陈出新,让所有的游客在五千年文博园这片厚重的土地上,都能真正采撷到旅游带来的快乐,文化带来的洗礼,历史带来的震撼!让国内外游客通过人文旅游来更多地触摸与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影响世界!

主要景点

秦始皇塑像群位于一期“一梦千年”景区内,秦始皇雕像,从底座到头顶共高11米,身着铠甲,气宇轩昂,右手微抬,指点山川,城墙下兵马整齐,仪态英武,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灭六国,天下一”的雄壮军容。

五千年根雕艺术馆,它的占地面积有34000平方米,不管是规模、种类、数量以及它的价值都可以说是居世界之首的。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身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史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我们五千年公司的烙画和画框都获得了国家专利技术,数十年来,公司产品出口欧、美等26个国家,均获得好评。“烙画”又名“火针刺绣”,近名“烫画”。它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优势在于能使画好的肖像永远保存下来。《中国烙画艺术大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手工烙画书。于2007年元月十九日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由我们董事长朱林寿先生主编。一共展现了两百零八幅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综合反映了中国乡土艺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烙画艺术与中国乡土艺术的第一次完美结合。一共主要分为五部分: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精华、中国工艺美术集萃、中国文学艺术精华、中国衣/食/住/行/医/用大观、中国民俗艺术精华。它是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用温度在三百至八百度的烙铁,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完工后再涂上一层高质量无透明的清晰,这件作品就可以永久性的保存下来,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适合于表现烙画的白榉板,这为烙画在艺术效果的表现及多题材的选择上创造了必要条件。

百年民俗艺术馆

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dragon bone waterllft)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结构

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起源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使掖廷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三国志·方技传·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宋梅尧臣《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若。”清蒋炯《踏车曲》:“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出处。

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用于井中取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方向。

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后来我国人民又创制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

作用

唐宋以来农田灌溉、排水及运河供水中,龙骨水车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机械,特别是南方大兴围田之后,对低水头提水机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元代王祯《农书》绘制了不同动力的龙骨水车的图谱,其中人力水车有脚踏、手摇等,畜力水车有牛车、驴车等,为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改绘的三种龙骨水车。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有根据史书记载,仿制比例11的实物模型。

发展

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就拿我们的海岸、港口经常能见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来说吧,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机,人们就仿佛见到了古老的龙骨水车。

马车

马车是马拉的车子,或载人,或运货。马车的历史极为久远,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一直到19世纪,马车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喜欢马车的优雅和诗意,喜欢乘坐马车从容地穿过乡村大道或古旧的城区街巷去访问朋友。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车轮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至此,马车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中国马车历史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颇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学术界争论不休。中国学者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

中国古代的马车用于战斗之中。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轿子

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

起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一般认为,轿子是在古代车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华民族造车的历史更早。《淮南子·说山》一书记述:“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古代人们从自然物的滚动中得到启示: 圆形的物体在平面上移动要比其他形状的物体迅速得多。于是古代人们学会了采用在重物之下排垫圆木的方式来搬运东西,这有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为证。到仰韶文化的晚期,人们已经用轮制技术来制造陶器,想必当时的工匠也会尝试制做车轮的。车辆的伟大发明,使中华民族在克服平原地区的交通障碍方面取得了成功。当远古先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 存和发展,经常“迁徒往来无常处”的时候,车子给了他们多么大的便利啊! 不仅如此,以车子的伟大发明为先导,我国的上古无先民陆续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多种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载”,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他使用了各种交通工具,轿子就是其中之一。

古床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床榻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在我国古代,从床的形态、床的雕刻、床的工艺,可以折射出主人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床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家具,也可以是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渗透着民俗雅韵的古床在中国木制品雕刻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床,更是令众多收藏家倾心,明式床的简洁洗练,清式床的奢华繁琐,往往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人类有了家具以后,最早的家具就是床,因为我们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很早的时候,非常注重床的文化,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床作为家具的一个重器一个大器,所以几乎所有的家具的文化里面装饰的工艺,在床上都能得到体现,比如说建筑上的文化,家具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我们生活、经济、艺术文化都在里面都能够体现,所以它是家具里面最重器大器。 床榻是人们形影相伴的器物,“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于此”。所以古代人们往往花费很多心思,精心制作床榻,工艺不厌其精,工本不惜之巨,有时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制作出一张我国古床形式多样,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富丽堂皇,在众多的古床中,几乎张张有雕刻,件件有画工,这些雕刻画工取材广泛,大多包含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祝福性含义,观看古床上的雕刻,就像在欣赏一幅幅历史人物故事画,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是研究民情风俗的珍贵资料。

架子床

床身上架置四柱、四杆的床。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式样颇多,结构精巧,装饰华美。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风格或古朴大方,或堂皇富丽。

架子床很精美,看似“弱不禁风”的家具并不娇气,首先它的结构非常稳定,中式的

榫卯结构经过几千年的完善素有“万年牢”之誉,而且架子床属于中式家具中的成熟产品,结构也非常合理,过硬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不论是用多长时间也不会出现松动等现象;其次,用在架子床上的材料都是珍贵木材,硬度非常高,一般外力是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的。

架子床在明代家具中是体型较大的一种家具,做工精美清雅别致,如以黄花梨木制作,弥足珍贵。清代架子床不仅用料厚重,体型高大,且围栏、床柱、牙板、四足及上楣板等全部镂雕花纹,还有在正面装垂华门的,玲珑剔透。民国时期架子床的门两侧多镶有条塞板。

拔步床

拔步床,又叫八步床,也称为踏板床,这是因为,地下铺板,床在地板之上而得名。这种床在明代晚期出现,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当时士大夫阶层生活十分腐化,官吏腐败,高筑府第,房中套房。进入民国后,这种床仍然在江南一带的富庶家中使用,所饰多吉祥图案及历史典故。

 

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然后再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有的还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虽小但人可进入,人跨步入回廊犹如跨入室内,回廊中间置一脚踏,两侧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用以放置杂物。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

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南方温暖而多蚊蝇,床架的作用是为了挂蚊帐。北方则不同,因天气寒冷,人一般多睡暖炕,即使用床,为使室内宽敞明亮,只需在左右和后方安上较矮的床围子就行了。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

罗汉床

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形式有四种,即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后两种只作为卧 具,供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坐之功能。我们知道,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形成了国人待客的等级观。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或上炕上。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卧,而是待客。自唐至五代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罗汉床正面围子仅略高于两侧的围子,这在明式罗汉术中很普遍。而清式罗汉床,往往正面呈现山家形围子,两侧也常用台阶形式,形成一定落差。这要求正面围,尤其中间一块要高,才能使围子几经落差不至于太矮。清代罗汉床,五屏风式、七屏风式渐多,甚至九屏风式也有出现,这就迫使正面围子加高,高到令人难堪的局面。按这种思路,罗汉床围子越矮,年代就越古。

      罗汉床名称俚俗,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解释,推测与明人所称弥勒榻有关。弥勒榻是大型坐具,短不能卧;而罗汉床也是坐的功能大于卧的功能。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习俗是席地坐,虽宋以后演变为垂足坐,但盘腿打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弥勒榻,罗汉床都是为适应国人旧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种。另一说“罗汉床”,是原来汉榻(汉朝的坐具)的演变。“罗汉床”是明清宫廷“宝座”的前身,小的称榻,如现代的“沙发”。

    古代中国睡觉有大睡和小睡两种,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榻和罗汉床用于小睡,可以用来待客,而架子床和拔步床用于大睡,不能用来待客。

食盒

食盒是旧时民间大量使用的盛放食物的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已经从今人的生活当中完全淡出,成为了古玩市场上的一项藏品。[1]

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初春时节,文人士夫出门踏青郊游,也会携带酒菜食物以备野餐。食盒就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加之古时的家具多为榫卯结构,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不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观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纹理色泽,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既美观又实用。

 

石雕

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它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它的传统技艺始于汉,成熟于魏晋,盛于唐,素有雕刻之乡的美誉。既富古老艺术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现代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巧夺天工”“石破天惊”之盛誉

石雕雕刻设计手法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浮雕,圆雕,沉雕,影雕,镂雕,透雕

纺车

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

简介

关于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兽锭纺车最早的图像见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有关纺织图不下八块,其中刻有纺车图的有四块。1956年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形态生动的人物正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它展示了一幅汉代纺织生产活动的情景。这就可以看出纺车在汉代已经成为普遍的纺纱工具。因此也不难推测,纺车的出现应该是比这早的。

交通指南

自驾路线:从安庆汽车客运中心出发,距离景区120公里,走沪渝高速公路G50国道到达景区;从天柱山机场出发,距离景区120公里,路过安庆经太湖县到达五千年文博园;从安庆火车站出发,距离景区120公里,路过安庆经太湖县到达五千年文博园。

公交路线:从火车站、汽车站出发 乘坐2路公交车到达工商局再乘坐1路公交车到达五千年文博园。

精品留言留言